清风文苑
苦瓜有真味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发布时间: 2025-09-19 11:07:38
苦瓜在我国南方多有种植。南方夏天,高温湿热,稍不注意,便会引发疾病,苦瓜其貌不扬,却正能防暑祛湿。人们也因此对苦瓜厚爱有加,将其誉为“锦荔枝”。
苦瓜之效,多自苦味。苦味人所不喜,然而“苦入心”。古人遍尝百草,发现很多含有苦味的植物能降心火、促安神,如莲芯、黄连、蒲公英等。
苦瓜的不寻常在于,与其他菜一起烧煮,它只苦自己,“不传己苦与他物”。古人认为苦瓜“有君子之德”,因此又称苦瓜为“君子菜”。这也常常令人想到忠谏之臣,精于谋事拙于谋人,公忠体国而言语常有冒犯,又颇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担当风范。
不同的人吃苦瓜,品出的滋味也不同。
明代的朱橚,尝出的是悲天悯人的民生情怀。这个后人敬重的方剂学家和植物学家,曾两次被流放到云南,对苦瓜当不陌生。为救贫苦百姓于灾荒之际,他力尽所能,购买包括苦瓜在内的400多种植物的种子和幼苗,种在园中,仔细观察,牵头撰写《救荒本草》一书,对这些遍布山间田野、可食用的枝叶果实详加描述,辅以图形,以便不识字的穷苦百姓也能一眼识别。这里的苦瓜等植物,只用于填饱肚子,没有任何的引申意义,却能得到最大的情感认同。
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,幼年遭遇家庭变故,吃了不少苦。与苦瓜相似,他尽管才华满腹,却时运不济,不得不常年漂泊,晚年才得以在扬州安定下来。他长期以“苦瓜和尚”自号,甚至将苦瓜供于案头。然而,苦瓜于他,积淀生成的不是对生活的悲观失望,而是充满动感与张力的书画诗文和独特的艺术哲思。其关于绘画的诸多个人见解,如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等,至今仍带给人们深刻启示。
作家汪曾祺吃苦瓜,吃出的是对不同文学风格的感知和包容。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,同学请他吃饭,一口气给他点了凉拌苦瓜、炒苦瓜、苦瓜汤,因为曾夸口说“没有不吃的东西”,为了面子,年轻气盛的他“咬咬牙,全吃了”。经此一吃,他逐步认识到,苦瓜的苦味,本属五味之一,同是自然所赐,既要感知,更要包容。他因此将苦瓜引申到文学领域,晚年为苦瓜写了几篇正名的文章,劝告固执己见者,要像吃苦瓜一样,口味要杂一点,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、排斥,要能吃出一点不同的味道来。
苦瓜之用,既在苦味之内,更在苦味之外。生活中,面对困难和挑战,常常也需要吃苦,有时甚至需要自找苦吃。和吃苦瓜一样,勇于吃苦、乐于吃苦、甘于吃苦,多一点摔打、挫折和考验,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收获。(赵建国)
>>><<<